關閉→
當前位置:摩登都>健康養生>生活保健>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

摩登都 人氣:7.92K

你想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嗎?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獨特的由來以及風俗習慣,清明節我們都知道是要去掃墓的,那麼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吧。

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1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就出現了宮鬥劇中最常見的一幕,利用手段逼迫太子申生自殺。申生有個弟弟叫重耳,爲了躲避災禍。逃出了往過,流亡他鄉。

流亡的過程艱難困苦,一個沒有金錢和權力的王子怎能留的住臣子,大多數臣子都陸續離開,各奔東西了。只有幾個人忠心耿耿,其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的快要嗚呼哀哉的時候,介子推將腿上的肉割下來一塊給重耳烤着吃,救下重耳。

十九年後,歷經磨難,重耳回國做了君王,就是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昔日與他患難的大臣大加分賞,唯獨忘了割肉救他的介子推。有人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昔日舊事,心中有愧,就讓人去請介子推來朝接受賞賜。

可是差人去了多次,介子推就是不來(擱我我也生氣)。晉文公只好自己親自前往(是不是覺得真有情義啊?你錯了,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千萬人之上的人做事的風格)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發現介子推不願意見他早已帶着年邁的老母親去了綿山(在今天的山西)。

晉文公派兵上山搜尋,沒有結果。就在這時候也不知哪個聰明絕頂的二貨給晉文公提了個建議說:“我們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火勢一起介子推定會定會從這裏出來”。晉文公竟然也聽了。

於是晉文公下令燒山,發火一起,當時也沒有武警消防,整整燒了三天多,大火滅了以後,也沒有看到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在一個燒焦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已經沒有了任何生還的跡象。

晉文公安葬介子推母子,發現介子推生後有個柳樹樹洞,洞裏有片衣襟,上面寫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痛心疾首,爲了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燒山的這一天也只吃寒食,並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發現那顆柳樹已經重新漫開枝葉,晉文公將柳樹取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燒山的這一天也只吃寒食,並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發現那顆柳樹已經重新漫開枝葉,晉文公將柳樹取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2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之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爲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爲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

TAG標籤:#風俗 #由來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