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摩登都>健康養生>生活保健>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

摩登都 人氣:3.88K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正月十五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是農曆中的元月,元宵節多年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非常多,比如說吃湯圓,下面瞭解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1

花燈,作爲元宵的重頭戲是年年點綴城市營造氣氛的重要條件。也是闔家出門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時候,各種傳統花燈及新式花燈在科技技術下展現出不一樣的活力。讓人不由感慨時代進步下,傳統也能有不一樣的感官。

除了觀賞花燈,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的東西。有網友說年年元宵節年年吃湯圓,到底是吃湯圓還是吃元宵她怎麼也分不清楚。這個問題,十個人有八個是一樣分辨不出來的。其實元宵圓和湯圓的食材是一樣的,只是在製作的工藝上有所區別。

首先和大家講一講元宵圓的製作過程,製作元宵前首先要準備好餡料。以黑芝麻口味來說,餡料首先要揉圓揉紮實。或者使用一般市場上的做法“敲餡”用模具敲硬實,這樣在製作的'時候就不擔心會散掉了。

接着把餡料浸泡一下水立刻拿出來,然後倒入裝有糯米粉的桶或編筐中。而後開始一陣的“滾動”讓餡料裹上一層厚實的糯米粉,接着重複浸泡、滾動數次就是大家所吃的元宵圓了。元宵圓不僅能煮還能炸,兩種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元宵圓儲存的時間比較短,並且不適合冷凍因爲會開裂。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

講完元宵,接着介紹一下“湯圓”湯圓與元宵的製作材料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湯圓的“皮”稍微麻煩一些,湯圓的皮是需要揉制的。首先準備好水磨的糯米粉,然後用大致六十度的溫熱水倒入進行“和麪”。在揉制完成後,取適量的糯米糰包制餡料揉成湯圓。湯圓只能煮不能油炸,儲存的時間也比較長因爲它可以冷凍存放。

介紹完元宵、湯圓的區別相信你對於這兩種美食能區分出來了,再偷偷告訴你湯圓煮的時間要比元宵來得快。

時值元宵,又是賞燈吃元宵湯圓的日子。不管是自己做還是買現成,都圖一個喜慶應景。

除了元宵和湯圓,其實還有很多應景的美食。在這裏就不舉例說明了,元宵、湯圓年年在吃。年年吃還不膩,不知道大家都喜歡什麼口味?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2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爲“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爲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着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 第2張

關於元宵節吃湯圓的傳說

1、竈神下凡考察民情:上古時期,玉皇大帝爲了瞭解人間民情,特派竈神下凡考察,每月逢三上天彙報。有一年,農曆冬月二十三日,竈神向玉帝彙報:人間百姓每日辛勤勞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長此下去,百姓們肯定會過度勞作、累壞身體,從而影響。

2、太白金星獻策:玉皇大帝聞奏,馬上聚集羣臣共商良策。最後太白金星獻策:我們可以百姓們吃些慢性中毒的藥,等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皇大帝覺得這是一個好計策,就讓廚神讓在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偷偷往百姓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3

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湯圓,到底什麼差別

聊兩個時令食品,元宵和糉子。當然現在生活好了隨時都有。

先說元宵,古代叫浮圓子,也叫湯糰。現在南北方的重大分歧在於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那到底什麼差別呢。不知道多少人見過這兩種食品的做法,“蘇果”倒是親眼見過,但沒動過手: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的。

不知大家能不能想象出來,做元宵,是把餡餡是切成小塊的固體,先蘸上水,放在容器裏,撒上糯米粉,晃動容器讓餡滾動起來,慢慢的就沾上糯米粉。如果太乾,可能中間還會蘸水,慢慢地沾滿糯米粉後就變成的圓形。所以元宵是沒有口沒有縫的。湯圓就不一樣了,湯圓的做法有點像包餃子,是把糯米麪和好壓成皮,然後把餡放裏面包好。

元宵或者湯圓,作爲正月十五上元節的必備食品,始於宋代。南宋的周必大(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高宗趙構時代當上的官)寫的《平園續稿》中有記載。上元節就是現在的元宵節,在宋代是重大節日,《水滸傳》裏就有三回涉及元宵節的故事。

第一個是《水滸傳》第三十三回,在清風寨,小李廣花榮跟宋江出事那回,宋江看燈,劉知寨夫人指他爲賊人,結果入獄,引出後來的大鬧清風寨;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哪些的 第3張

第二個是六十二回,水泊梁山攻打北京大名府,故事裏面說了大名府的元宵節的景色;

第三次就是第七十二回,宋江到東京汴梁,走裙帶路線,透過李師師求招安的時候。宋江帶着李逵去看到了東京汴梁的元宵節盛景。

這三回都描寫了當地上元節的極爲熱鬧的景象,可以找出《水滸傳》補習一下。

糉子有名是因爲我們說這是用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食物。這個說法很重要,往小處講它給我們帶來了端午節假期,往大了講這是我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不以放假來表示重視,端午節就得被高麗人搶走了,他們滿腦子在想全世界都是他們韓國的。

糉子古稱“角黍(shǔ)”,春秋時代就有了,實際上跟屈原沒什麼關係。糉子最早是用菰(gū)葉,現在叫茭白的葉子包黍米成牛角狀,裏面有棗,糖,栗子或者肉等等。

黍米,就是黃米,很有黏性,我們之前說的五穀之一,《詩經》講:“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糉子在端午和夏至這兩個節氣吃都行,西晉的周處寫的《風土記》裏有明確記載: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

從唐代開始,各種種類的糉子花樣繁多,各種餡多了去了。以至於大詩人蘇東坡的詩:“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糉裏得楊梅。”別說什麼韭菜餡月餅的暗黑料理了,宋朝人就已經“潮”到在糉子裏面擱楊梅了。

宋元時期包糉子的材料也出現了箬(ruò)葉,到明清開始有了葦葉。葦葉多見於北方,而箬葉是南方箬竹的葉子,箬竹常用來編東西。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句應該聽過,唐代張志和寫的,膾炙人口。

關於糉子,還可參見傳統相聲《文武雙全》,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剛及其搭檔相聲皇后於大媽版的最好玩。

TAG標籤:#元宵 #湯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