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摩登都>娛樂綜藝>開心樂園>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

摩登都 人氣:1.73W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傳統節日是我們的文化產物,留存着文化記憶,凝聚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念,弘揚美德、傳統,下面小編整理了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歡迎大家借鑑和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1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爲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並影響着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在傳統節慶裏,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鞭炮迎春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是要竭力渲染和盡力營造閤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精神文化氛圍,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產物。

擴展資料:

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

1、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2、清明節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

3、重陽節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 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4、元宵(正月十五)

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2

首先,中國的確有些節日直接與宗教相關,比如與道教有關的,或者與佛教相關的。這種明顯的宗教節日,先不在這裏探討。下面簡單說幾句不與宗教直接相關的傳統節日。

民衆所熟知的主要傳統節日,都不是與宗教直接相關的,即這些節日的起源不是直接來自於後來的宗教,而是與遠古一直流傳的中華傳統文化相關。但是,要想解讀這些傳統節日,在目前的國內文化環境下,如果不用“宗教”這樣的詞彙,民衆很容易誤解傳統節日。由於教育環境的原因,大衆可能會知道宗教,或者思想/哲學這樣的詞彙,但是在遠古,先祖並沒有現代那樣的宗教框架,也不是現代所理解的思想和哲學,而是直接面對生命本身。它不只是告訴我們知道什麼,而是引導我們如何去實現鮮活的生命,古人也需要用這種生命去面對自己和環境。所以它不是什麼落後的習慣,也不只是一種思想和哲學,而是探索生命本身。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基本不會理解這個方向,高中也基本不開設神話或者宗教課程,估計大學也沒有很好的這方面教育。

現代人或者將古代的這種生命理解爲迷信的宗教,或者理解爲一種思想和哲學,其實這兩種解讀都與傳統節日的本質無關。但是一旦你進入如此的生命,你就會理解傳統節日是在講什麼了。爲了避免現代人的誤解,我們用“宗教”這樣的詞彙,將大衆對節日的理解,引導到另一個方向。因爲現代人所理解的宗教,起源於宗教之前的人類文明,以此來幫助現代人去理解,傳統節日的本質不只是一種習慣,不是健康,不是政治,不是吃,不是娛樂,不是思想,也不是現代的哲學概念。雖然古人用各種民衆可以接受的民俗去包裝節日,由於人類文化的變遷,以及無意識的生命狀態漂移,一直沒有人系統的`闡述節日的本質內涵。而在今天,即使我們企圖去解釋節日,人們也是用既有的,無意識的背後生命框架,去理解一種用現代意識去投射出的節日含義。

比如“我國的傳統節日蘊含什麼宗教意義”這句話,我們一定是已經有了宗教這樣的框架,即使每個人對這種框架的理解不同,但是這種無意識的不可見的框架一直在那裏存在着。如果有一個人來解釋節日,人們或者用佛教,或者用道教,或者用各種一神教,或者用他已經理解的其他宗教框架,來面對這種解釋。一旦這種解讀不適合任何現有的宗教框架,人們就會感到困惑和茫然,不知道這個人到底在解釋什麼。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 第2張

而受到過豐富神話和宗教教育的人,即使他不接受這些古代的這種生命觀,但他會理解,所有這些宗教和神話的背後,是在指向另一個生命空間,而不是我們現代面對生命的方式,從而不會用既有的各種框架來限制自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那麼回到這個話題本身,中華傳統節日,並不是直接對應任何現有的宗教,而是與個體生命的存在狀態相關,他不是讓我們擁有什麼,知道什麼,而是引導我們如何回到生命本身,如何實現表面意識之下的生命。它不是思想,不是哲學,不是健康,不是娛樂,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這種傳統,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奇怪的東西。生命,或者是一堆細胞,或者是堆積於細胞之上的記憶,無根基的慾望張力和邏輯,這是我們現代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說是一種機械和邏輯的存在,某種接近於機器的結構和運作模式。用這種意識去理解傳統節日,多少會感到“不接地氣”。

我國的傳統節日,並不是來自於後來的具體宗教,而是來自於宗教之前的一種東西,先祖一定是認爲這種傳統非常重要,所以纔將之編織入生命的節日,作爲一套符號,而不斷的承傳下去。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的生命,而不只是想知道什麼,那麼這套符號就會非常有價值。你一旦實現自己的生命,那麼對於後來的各種宗教,你也會有一種洞察。

似乎沒有解釋傳統節日的宗教意義,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因爲傳統節日並不直接對應於現代人所理解的宗教框架,但它的確與宗教的源頭文化有關。10多個傳統節日,要想理解這些節日的每一個細節,飲食,儀式,禁忌,時間,名稱等等,這不可能是幾個段落的問題。但總體來說,這些節日告訴我們從哪裏入手,如何去接近生命之門,如何覺醒,又如何不斷的超越和通徹,一直到生命的實現。每一個生命功能的開啓,如何建立起生命的方向,以及如何的整合和不斷敞開等等。而這些內涵並不存在於現代華人的生命意識裏,我們一直不能解釋這些節日,這就說明了問題,並且不是100年的中華文化遺忘,而是2000年的沉睡,然後就是批判和遺棄。

但這也正是我們的幸運之處,也許我們可以第一次見證陽光從東方升起,無價之古董,不再被國人唾棄,讓我們一起來迎接中華之降臨!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3

一、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春節前要備年貨、添新衣、貼春聯。春節是親人親人團聚的日子,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除夕守歲,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春節中放鞭炮、走親戚看朋友,一些地方還有祭祖、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真正結束了。

二、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也稱燈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四、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我國傳統節日的寓意 第3張

五、七夕節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 七夕節相傳於牛朗織女的傳說,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

六、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明月,設宴賞月,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還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七、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古人認爲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在19 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爲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着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爲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八、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九、臘八節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爲“佛成道節”。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醃臘八蒜的習俗,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十、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過了小年,家家戶戶開始掃塵迎春節了。

TAG標籤:#寓意 #我國 #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