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摩登都>娛樂綜藝>時尚熱點>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

摩登都 人氣:9.41K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一提起中國的情人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七夕,其實我們國家不止七夕這一個情人節,還有這其他土生土長的情人節。爲大家分享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1

1、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節(七姐誕,農曆七月初七)。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纔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係不大,於近代才成爲象徵愛情的節日。

2、“七夕”節: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因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又稱爲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

3、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爲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

4、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纔可以出來夜遊觀燈.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爲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着愛情的節日。

5、上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節在一些地方已成爲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遊之意越發濃郁。西晉《夏仲御別傳》形容上巳時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上巳節的節期定在了陰曆三月三日。在古代,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2

1、 被年味兒沖淡的情人節

上元節又稱爲元宵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古時,元宵節夜遊觀燈,街上甚是熱鬧。有詩爲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失,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的場景。在古時女子難得有機會出門,這樣的節日,大家出來賞燈猜謎,恰是男女約會的好時節。傳統戲曲中的陳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一見鍾情,在《聊齋志異》中王子服與嬰寧也是相遇在元宵節。王子服拾花癡情尋嬰寧,嬰寧單純可愛,可謂寫出了少男少女的愛戀,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醉翁談錄》中的粉盆兒,《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在《三言二拍》中破鏡重圓的故事,此可見,上元節可謂是自古以夾的"情人節"。不管是歐陽修的詩詞還是衆多的小說奇談都寫出了上元節男女賞花關燈,互訴愛慕的情景。現在由於男女直接沒有那麼多的禮節,上元節更多的是春節的延續,人們沉浸在正月裏的歡樂,有許多節日習俗已漸漸淡化。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 第2張

2、 湮沒在歷史裏的情人節

上巳節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草綠蟲鳴,萬物復甦正是踏春的好時節。杜甫曾寫下"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這樣美麗的節日是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機會。早在先秦《詩經·鄭風·溱洧》就反映了鄭國青年男女在水邊踏青幽會的盛況。在《漢書 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爲大潔。"到漢代,上巳節已經成爲被官方承認的官民共同參與的節日。在宋代上巳節開始走向衰落,如杜安世《玉樓春》的"三月初三春漸老,遍地殘花風暗掃。……今年不似去年歡,雲海路長天杳杳。"劉克莊《憶秦娥·上巳》寫道:"修禊節,晉人風味終然別。這些都說明上巳節早已今非昔比了。在當今社會三月三這一節日早已被大多人遺忘。只有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保留,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節",男女青年賽哥、賞歌,對唱傳情表意。侗族的三月三,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姑娘們早早提着洗好的蔥蒜等待對山上情郎的討取。在畲族更是重大,可與春節媲美,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場面十分熱烈。

3、 廣爲人知的中式情人節

七夕節更多的是婦女的一種節日,婦女在七夕節乞巧,乞福。"七夕節起源於對古代的天體日月星辰崇拜。"這在《夏小正》 中就有非常明確的記載,"是月,織女東向。" 七夕被譽爲中國的情人節多半與牛郎和織女的民間傳說有關,寄託了人們對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希冀。其實早期的七夕節並沒有愛情的影子,而是對婦女具有重要意義。相傳農曆七月七日晚,"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爲針,陳瓜果於庭以乞巧"乞巧這一節日可以說是古代唯一一個專門爲婦女們而過的節日,它不僅僅具有遊戲娛樂的功能,更是當時婦女們的一種自我認同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滿足了封建社會婦女對於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後來在宋代七夕除了乞巧、生芽外,文人們還借牛郎織女的傳說賦予它愛情的魔力。七夕這一中式的情人節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表達的更多是,《行香子·草際 鳴蛩》又題爲"七夕",可看出作者 在七夕節對離家遠行的丈夫的深情思念:"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這也是一種愛情。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3

中國的三大傳統情人節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有一些人把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或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係。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在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在唐代古詩中,就有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說爲歐陽修所作)的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流行的節日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更符合情人節的內容。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 第3張

上巳節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爲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古代上巳節活動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清潔身體,去除身上的晦氣。

曲水流觴,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做賦的節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遊踏青,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此時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絕跡,《善化縣治》中就有記載。

野餐

採集蘭花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現代

現代,特別是中國少數民族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節日,東亞其他國家亦有慶祝。

苗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等都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三月三”是壯族、侗族、苗族等的傳統歌唱節日。雲南大理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一些地方的漢族在三月三也儲存有特殊的習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傳統。

分佈於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節日,它是穀米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戶戶都吃傳統的烏米飯。

朝鮮族有踏青、吃花煎、喝花菜的習俗。

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亦是女兒節(人偶節,雛祭り)。不過在明治維新後,這個節日被移送到西曆的3月3日舉行。

在閩南、臺灣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爲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正月大(,“”爲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上元()、元宵()、元夕()、烏忌日(),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華人社會的盛大節日之一。

道教中,上元節視爲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天官喜樂,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不會犯愁。

在臺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臺北燈節、臺灣燈會之外,還有臺灣北部的臺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在臺灣北部南邊的苗栗市則有著名的“苗栗蹦龍”,苗栗蹦龍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在臺灣南部的臺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在臺灣東部的臺東市,則有“臺東元宵炸寒單”。

在臺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裏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灣話發音)。

在馬來西亞,未婚男女在元宵節聚集到河邊拋柑,並在柑上面寫下姓名和聯絡方式,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伴的伴侶。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爲主,是爲漢文帝。文帝博採衆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

唐朝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爲流傳。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清朝

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有趣習俗

四川省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人們搬一張板凳坐在戶外,平時討厭誰可以盡情地罵,對方也不可以還嘴。福建省南部的習俗是兩個村子的小孩互相擲石子。據說如果不擲石子,村子裏就會發生瘟疫。山東省莒縣的男女老少都要出遊,稱之爲“走老貌”。他們認爲每年走一回,可以永保青春。

廣東省文昌縣人們的習俗是“偷青”,即偷人家菜園裏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捱了罵是最吉利的,臺灣、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習俗,但臺灣是偷蔥,朝鮮則是偷泥土。浙江省的寧波、台州、溫州地區,將正月十四當作元宵節。

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是中國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牛郎與織女傳說的雛形最早見於漢代的《古詩十九首》,而記載較爲詳細的有樑吳均的《續齊諧記》、樑殷雲的《小說》。以後的民間傳說則有了更多的故事情節:

牛郎父母早亡,從小跟哥嫂生活。後來,嫂嫂不賢,牛郎被迫分家出來,與一條老牛相依爲命。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老牛突然說話叫牛郎去取織女的衣裳,後來,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男耕女織,有一兒一女,生活幸福美滿。數年後,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押解織女迴天庭。牛郎上天無路,萬分悲憤。老牛則觸斷頭上的牛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着兒女登上牛角船,騰雲追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突然拔下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與織女無法過河,只有在河東河西遙望對泣。但他們的遭遇,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化成一座跨越天河的橋,牛郎織女登上鵲橋,在天河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和織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形成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織女星座,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爲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節日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爲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爲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爲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纔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託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那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船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視頻,稱巧果,用來祭祀織女。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裏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聽湯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閩南和臺灣當天同時是“七孃媽”的誕辰,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臺灣有拜“牀母”的習俗。“牀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是其生日,有兒童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牀母,還會焚燒“四方金”和“牀母衣”。

除了在臺南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臺灣已逐漸式微;反而被商人炒作,變成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

TAG標籤:#情人節 #